• 报业集团广告部
    专业 快速 低价
  • 联系电话
    400-6055-150

因一只生蚝,前央视女主持破大防,网友却说:我能理解

深夜自述破大防1月7日深夜,前央视知名女主持李小萌在其个人账号上发布了一段“心怀愧疚,深夜破大防……”的视频,视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朋友送了一箱生蚝,家人一起享用时,81岁的母亲剥了半天没剥开,51岁的李小萌剥开一个递给母亲。但是,母亲却又放回盘子让女儿吃。李小萌忍不住发了脾气:“妈,咱家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生蚝,我们是吃不起吗?

事后,母亲又发信息给李小萌说:“你最喜欢吃生蚝,今天只吃了一只,是我不好,惹你生气了……”李小萌不禁破防。后来李小萌也向母亲道了歉。

视频引起一些网友的共鸣,不少人表示:泪目,感同身受

视频开头,一句“我们是吃不起吗?”不难看出,李小萌的无奈,她想让年过八旬的母亲,在有生之年更多享受美食与生活的乐趣,而不是节省克制以及一切以儿女为中心。而从母亲给小萌发的微信,可看出年迈的母亲对女儿浓浓的爱意,她想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女儿,同时也略略有点“不敢”劳烦女儿给她剥生蚝。这种“无我”与潜在的距离感,才让李小萌喊出那句:是不是别人剥的,你就会吃?

还真的有可能是这样。

为什么有人“没苦硬吃”
部分老一辈父母与中年子女之间产生的矛盾,本质上是“美好的矛盾”,只是在认知“爱”的方式上有差异。

“一个生蚝引发的破防”,实际上是李小萌希望母亲可以“享受生活”,母亲却希望将所有的享受机会都留给女儿,尤其是女儿亲手创造的享受美食的机会。更有一些老人,不仅不享受生活,还可能“创造吃苦机会”。没苦硬吃、没活硬干、有病硬挺、有钱硬省……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是希望将“享受”的机会留给子女。

“没苦硬吃”的时候,他们是不理性的;即便失比得多,也会顺应自己的心理惯性。此前,曾有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热议:在安徽的一家医院病房里,一位老太太因坚持要下地干活,累倒住院;而为了帮助老人收割庄稼,子女还专门请了假,来回花了几千元路费,结果不仅收粮食的人工抵不了儿女交通费的一半,老人还累倒住院。

从深层次来说,老一辈父母的这些行为,也是一种“牺牲式的爱”。他们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意,往往会通过辛苦付出来“表白”,渴望获得孩子对自己的理解。还有一些长辈,身体不舒服,但是怕给子女添麻烦,一直“硬着”头皮忍着,直到病倒,小病“硬”拖成大病,后果不堪设想。

为什么会这样呢?

李素磊博士: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
这首先是长辈的价值观的体现。“勤俭节约”的行为,与长辈们过去的经历和当前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他们,已将节俭和吃苦当成了习惯。即使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他们仍然保持着这种习惯,将节约当美德,将好东西留给别人,尤其是后辈。
其次,这种行为背后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心理因素。多年前的贫困经历带来内心匮乏感,长辈们担心现在的舒适生活会再次变得艰难。他们将消费视为浪费,认为只有吃苦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安全感缺乏,使得他们在决策时更容易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看似不合理但实际上出于安全感的决策”。此外,除了长辈,生活中也还有其他人出现“没苦硬吃”的情状。这不排除是人逃避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当现实遇挫,人面对内心冲突或情绪困扰时,主动去做更难的事情、去面对本可以绕开的困难,可能会让人找到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认同感,以转移焦虑、抑郁、不安等情绪。也就是说,用一种深层次的“逃避”,去逃避“看得见”的父母情绪。

回到“一个生蚝”事件,李小萌的妈妈,其实内心也可能藏着焦虑和卑微:女儿那么忙,还照顾我吃生蚝;我越来越老,帮不上女儿还要她照顾,真不应该。子女给老去的父母最大的安全感,或许就是:当你老了,我们依然爱你;就像您曾经照顾和爱那个婴儿期只懂吃睡哭闹的我。

这样的“双向奔赴”,更暖心!

以季节类比,老一辈克己为子的父母已进入人生的冬季,更具独立精神但也已届中年的儿女也进入人生的秋季,双方应该怎样双向奔赴以弥合“爱的代沟”、和谐相处?

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年父母“不愿或不敢享受生活”“没苦硬吃”,都有其深层缘由与无奈。父母与子女希望得到爱与表达爱的方式,很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我们可以尝试去思考和践行:对方希望的方式是什么?中青年子女与其去生气责备他们,不如平静下来,换个和缓的角度去表达对父母的尊重与关怀。

“换位思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子女若想“以爱之名”不让老人家“没苦硬吃”,可以“沉浸式”地体会老人“爱吃苦”的根源,在尊重老人家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帮助他把“吃苦”背后所潜藏的心理根源找出来,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进行沟通。而面对长辈长期养成的节俭习惯,年轻人应以平和的心态,与老人家深度沟通,陪伴他们充分适应现代生活。另外,双方都应保持一定的觉知和分寸。身为长辈,也要尽量与时俱进、拥抱时代,学会控制节俭的“度”。条件好的儿女想要孝敬长辈,也是爱意的体现,这是幸事,说明父母教子有方,子女才会如此知礼。适度享受生活,也是暮年人生该有的酬报。没有效率和效果的苦,就尽量别吃啦。

而身为儿女,爱和关心,表达到了就可以了,要静待“花开”,而不是抱怨父母改变太慢,要知道“我们是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的”,习惯改变太难太慢,而你爱父母,也不是将自己的方式一股脑丢过去的理由。在界线内的有分寸的爱,才是真爱。

 “双向奔赴”,需要感情也需要技巧。

李素磊博士表示,最重要的是双方都要发自内心来接受这种人生阶段与整体情绪状态改变。接纳会让人更理性,明白这种情绪起伏会来也会过去,别恐惧变化,从而加重心理负担。无论进入中年还是老年阶段,人都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身体内在的渐变,真切地感受到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通过从关心外在到关心内在的自己的蜕变,也就在更深层次上学会了自我关怀, 中年和老年便可以是一场美丽的蜕变。

确实如此,无论人进入中年还是老年阶段,都需觉知和接受自我的情绪波动,同时也关怀和照顾父母子女的情绪变化,相互以爱意和同理心为底,用语言和行动去表达在意,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才是真正的“成功而幸福”。如果遇到小摩擦,也不要太在意更不要放大,不完美的我们自己,凭什么要求父母子女做到“恰如其分的好”呢?一起努力就好!

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阅读:

南方日报登报电话_南方日报广告部

羊城晚报登报电话_羊城晚报广告部

深圳商报登报电话_深圳商报广告部

深圳特区报登报电话_深圳特区报广告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