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范梦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要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是行稳致远、静水深流的文明,也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旨归。坚持守正创新,不仅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所需秉持的一项重要理念,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思接干载历史眼光的充分展现。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守正创新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法宝, 依托马克思主义,以让中国式现代化变得更有的放矢。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守正创 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脉相承,不仅拓宽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还使其理论精髓得到极大丰富。 新时代背景下,为使马克思主义的“铸魂立心”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有意识地 推进非具象化意识形态工作向科学可行具体措施的有效转化。首先,要加快构建中国 话语体系。坚持继承性和民族性,突出原创性和时代性,完善系统性和专业性,实现国 家、社会、人民群众各方主体的交流互动,利用话语力量助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最大化 地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 其次,善用网络媒介工具。当今世界,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 场、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 抓。”网络内容的建设与管理要借助数据思维传播中国声音,做大做强网上主流思想舆 论,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使互联网从“最大变量”转变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最大增量”。第三,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征程起步开局,一方面,应当逐步增强借助马克思主义对各类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坚定不移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者、实践者,凝聚力量、推动实践;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响应一系列国家战略举措,助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现实动力。
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赖以形成和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全社会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涵养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以鲜明的价值导向回应人们的思想困惑,坚定文化自信。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提出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观点,即文明兴衰以挑战,应战为其根本原因,倘若一个文明能够应对挑战,则其将能够实现长足发展,相反,若是无法应对挑战,该文明将走向衰落与灭亡。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主流价值观在其树立过程中,势必会与社会思潮多元化发展构建起紧密联系,基于此不断在挑战与应战中得到确立巩固。伴随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被逐步提炼形成,作为中华民族能够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的坚韧精神内核。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在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基础上,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富足,依托坚定的文化自信,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一方面,应当致力于构建起大众价值体系、多元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调统一关系;另一方面,应当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推动大众价值体系、多元社会思潮不断朝健康积极的方向迈进,继而建立思想共识。唯有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社会思潮的协调关系,方可更好地做到求同存异,并使其引领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真正意义上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引领力以及凝聚力。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绽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光彩文明形态中的历史文化基因决定了文明形态的风格与气派。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深刻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守正创新中展示了现代中华文明所拥有的坚实文化根基和强大生机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蕴含着深厚精神内涵,鲜明特色风格的成熟文化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在推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基础上守正创新,对其中独特的、有价值的、精粹的部分进行继承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让其绽放出新的活力,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历史文化支撑。首先,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原初意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建设现代文明必须以认识中华文明和礼敬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学习理解的态度尽量地再现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及演变过程,吸收古人智慧遗产,对传统文化进行拓展、丰富。所以,我们应持续建构文明史和史前史,深度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精细化、系统化发展,将“非遗热”“文博热”“考古热”等热潮延续下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传承性、先进性的原动力。第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人现代语境,使其精神要义“资源化”。把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中国的实践逻辑深度契合,使脱胎于封建社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再语境化”从传统形态转化为现代形态。比如先秦时期法家所说的“法治”和当代的“法治”是具有历史联系的两回事,本质上却是不一样的。只有将传统思想命题融入新的具体情境形成新的具体意义,才能使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得益彰,人文精神与现代气质交相辉映。第三,基于叙事赋意和文化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意内容赋能。科技为文化赋能,应当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挥符号意象功能.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内涵的深度挖掘。特别在当今数字时代,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积极引入互联网、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助推文化科学建构和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四、以文明交流互鉴凸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性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锤炼出“融同化异”的坚韧特性,在交流互鉴中彰显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对外传播力。中华文化以仁人爱物为根本理念,以家国一体为核心价值,以天下大同为崇高理想,以吐故纳新为发展方式。这些历经五千年传承的鲜明品格,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互鉴、以人为本、稳中求变、因势利导等特性,使中华文明伴随着中华民族经历一次次巨大变革后,仍以强大的活力持续走向统一和复兴。即使在政治分裂分离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之根从未动摇,中华文化之脉从未断裂,中华文化之本从未偏离,聚合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基因谱系而源远流长,传递出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卓著贡献。新形势下,我国不断提高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视度,以期掌握与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相协调的国际话语权。坚持守正创新,加大文化交流力度,一方面要充分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树高千尺有,水流万里有源,应当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前提下,推进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文化精髓的传播展示。信息时代的全面来临,要积极引入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发展、数字化发展,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另一方面,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应当摆脱以西方叙事为范式的束缚,充分发挥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优势,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应当充分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秉持文明互鉴的叙事逻辑,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内容呈现上协调好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推进叙事方式方法创新,不仅要构筑中国故事的精神内核,还要保证国际社会的接受度,尽可能采用可满足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受众群体多样化需求的精准传播方式,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唯有继往方能开来,唯有守正方能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将在守正创新中汇聚起磅礴的文化力量,向世界讲述更精彩、更多元的文化故事,建设拥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来源:《河南经济报》·理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