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咪 董维娜
2023年1月,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作机制。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完善家校育人联动机制,许多高校开展了精准家访活动。精准家访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辅导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主动作为,探索建立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协同发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家访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多方协同、共同发力。一是凸显价值。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二是精准定位。在家访中要精准定位,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身心健康、学习状态和家庭环境等情况。比如,围绕资助工作,详细了解学生父母职业和收入状况、家庭成员和健康状况等,全面地掌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切实落实精准资助政策。三是内容协同。学生的个体成长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更是一个宽领域、多层次的糅合。精准家访旨在聚焦“关键少数”学生,挖掘并树立这一群体的典型与榜样,带动良好学风、校风的养成。因此,精准家访对象一般以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问题、家庭变故等重点学生为主,各方协同发力,精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四是渠道协同。以精准家访为协作平台,线下与线上结合,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协同,开展走访与回访活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五是队伍协同。重在抓好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就业老师等主要育人力量之间的协同,构建多方联动、合力育人的机制。
数字赋能,注重因时而新。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特别是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普及,教育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高校应将数字家访作为家访的重要形式固定下来,以延伸“三全育人”载体线上触手,丰富数字家访工作形式和方法。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充满激情和活力,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在认识和理解现实时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要做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就必须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经常关注其行为变化,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开展家访。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也要推进数字赋能教学模式创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教与学融合应用,激活家庭学校合力育人功能。
机制建设,强化组织保障。要积极发挥精准家访作为“三全育人”载体的作用。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做好精准家访的考核工作。高校要将精准家访的实践和效果,纳入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考核,并且与绩效挂钩,使育人的“软指标”变为“硬约束”。要形成精准家访的育人共识,完善精准家访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促进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实行考核激励机制,实现考核结果的全方位评价运用。二是要组建家访队伍。组建以学生处工作人员、专任教师、学生干部等共同参与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家访队伍,校领导带头参与,走进学生家庭开展家访,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用人部门建立联系,发挥协同育人功能。要针对家访人员开展必要的培训与辅导,系统开展资助政策、访谈技巧、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廉洁自律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三是建立良好的家访反馈机制。家访结束后,家访人员应及时归纳整理家访信息,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学生所在院(部)系和学生辅导员,及时组织开展工作交流会,总结育人经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本文系2024年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关于进一步促进陕西红色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20240802),西安医学院2024年度校级课题(辅导员专项)“基于协同理论的新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编号:2024FDY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 2024年10月17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