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继英
我的家乡在豫南平原,一个不大的小村庄。这里四季分明,风景如画。这里物产丰富,田野美丽。就像有句话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二月二是个传统节日,家乡的二月二流传着独特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每年的这一天,村民们就早早地起床,从清晨开始就忙碌起来了。有的手拿棍子敲梁头,敲着嘴里还不停地念着:“二月二敲梁头,大囤满,小囤流。”有的敲门墩,“二月二敲门墩,金钱银钱往家滚。”从这些习俗上,人们想敲出一年的美好期盼,念出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谁家起床晚太阳出来,再敲就不灵了。
家乡的二月二里,还有拍瓦片的习俗。记得小时候,每次我们家都是奶奶拍。只见她两只手各拿一片瓦片,在屋内的墙角、床下、桌底凡是有虫子生存的地方都要拍。奶奶边拍嘴里边念叨:“二月二拍拍瓦,蝎子蚰蜒没有爪。”我和妹妹还没有起床,躺在被窝里偷看奶奶拍瓦,感觉很好笑,有时还禁不住笑出声来。如果被奶奶听到,她准会瞪眼斥责我们。那时治虫没有农药,拍瓦片,也是惊吓害虫,驱灾除害的一个习俗。
二月二的早饭,也跟平时的不一样,家家户户摊煎饼。在那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年代,摊煎饼用的食材都是就地取材。在二月二的前一天,村民们就到田里挖荠菜。初春的田野是嫩绿的,经过一个冬天雪水的润泽,整个田野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绿得发亮,绿得赏心悦目,清新中给人一种纯净和希望,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天是绿色的,这绿色使我想起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嫩嫩绿绿、肥肥壮壮的荠菜就散布在麦田里、沟坡上、道路旁。人们三五成群,带着挖荠菜的小铲,挎篮拿筐,挖带着泥土芳香和春天味道的荠菜,边挖边欣赏美好的春光,不到半天工夫,挖的荠菜准能塞满筐篮。有时,我们小孩子也跟着大人们到田野里去玩耍。
二月二的早上,家人们把挖回的荠菜择净洗好,放到案子上切上几刀。再用自家的红薯淀粉和荠菜放在一起,撒上盐搅拌成稠糊状,不用放什么调料。地锅烧热,倒入棉籽油,把调好的荠菜糊适量倒进锅里,摊开铺平,煎一煎、翻一翻、炕一炕,油漉漉、香喷喷的荠菜煎饼就出锅了。荠菜煎饼是二月二的美味,不仅口感好,还有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功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是真正的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别说是困难时期,现在的人们也喜欢吃这样的煎饼。吃罢饭,小孩子们出去玩耍,吃煎饼也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
“二月二剃龙头”,也是家乡的习俗。听老人们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正月的理发店生意都不太好,可到了二月,特别是二月二这天,人们借助二月二龙抬头的吉祥日子,大人孩子都到理发店去理发。每个理发店都是顾客爆满,生意兴隆。从早到晚理发师们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为人们理发,理出好精神,迎接好运气。
二月二是年的延续,以前家里过年,母亲总要把年馍留下一两个,放到二月二吃,说是接“二月二”。过了二月二,新年就真正远去了,人们开始了新一年的农事。
从敲梁头、拍瓦片、摊煎饼、剃龙头……这些传统的习俗,可以看出家乡的二月二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家乡的这些习俗,不但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对新一年希望的寄托。
来源:《天中晚报》 2024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