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业登报网
    专业 快速 低价
  • 联系电话
    400-605-5150

高校思政教育推动文化自信提升路径研究

□袁颖

当今世界,在国际多元文化深度交融与竞争的趋势下,中国新一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面临诸多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对于塑造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大学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时间节点,高校需坚持“两个结合”,利用好思政教育课堂,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

思政教育是助力大学生思想形成和价值观确立的重要课程,发掘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能够为高校以思政教育推动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奠定理论基础。首先,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教育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人、引导人,将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价值引领,将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作为内在应有之义和神圣使命。其次,思政教育是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高校思政教育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现代文化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文化传承、育人和创新,逐步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思政教育者在教育前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育人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整合与更新,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在多元国际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联系,从思政教育文化效能、要素、意识、创新四个方面探究文化自信提升路径,以期思政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有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努力负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

理论与实践相统

一提升思政教育文化引领效能

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国内文化形式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部分已成为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但尚未成为思政教育研究主流,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仍存在较大研究空间。同时,中西方文化交融交锋频繁,思政教育在解答学生思想疑惑或批判错误思想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高校需进一步建设思政教育文化理论体系、推动实践创新,思政教育者需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思想教育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针对新的时代问题形成新的认识,用认识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实现文化理论在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再创造。另一方面,高校需对西方所谓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利用矛盾分析法破解文化发展困境,阻断文化异化发展倾向,有效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中被边缘化、标签化,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人文关怀与主流导向相统一

促进思政教育文化要素贯通

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但在教育过程中,高校与思政教育者过于关注政治教育,缺少人文关怀,理性教育过多,感性培养过少,思政教育中“立德树人”中心理念得不到有力贯彻,使得学生把思政教育简单地理解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想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第一,优化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理念,改变传统教育思维惯性,打造文化育人新模式;第二,调动资源,加强思政教育软硬环境建设,将文化因子融入思政课堂建设;第三,丰富思政教育载体,充分使用VR、AR等现代媒体与先进科技,有效促进文化传承;第四,完善话语体系,将政治话语转化成人文话语,实现二者有效连接,增添情感关怀;第五,提升思政教育者文化素养,使文化素养培训成为常态,并设置对应的激励机制,发挥教师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多方位协同育人,使学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文明的捍卫者。

把握形势与精准聚焦相统一

增强思政教育文化靶向意识

当今,多元文化思潮不断通过信息媒介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这拓宽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但也在影响着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倾向,可能导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降低、民族文化自信消解。因此,高校需在文化变迁大方向上发力,为师生提供高质量文化内容,同时针对个人文化诉求精准供给文化内容。一要加强调查研究。思政教育者需秉持实事求是的理念,明晰大学生多元需求,例如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匿名投票的方式来精准感知学生的文化诉求,为文化供给奠定基础。二要精准提供文化给养。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提炼,找出大学生对于文化需求的共性,采取公开授课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而对于个人多元需求,则可以采用单独面谈的方式进行满足。三要拓宽供给渠道。不同的供给形式可以更加精准地提供文化内容,例如思政课程通过宣扬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传承文化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而大学英语融入课程思政则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增强功效与激发活力相统一

提高思政教育文化创新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育人和创新活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需要教育工作者摒弃单向传播模式,调动自身创造活力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将增强教学功效与激发师生活力相融合,开拓思政教育新图景。其一,坚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必须全方位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充分运用唯物史观看待时代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中营造包容开放、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持续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其二,要在整合、传播文化中实现重构与创造性发展,思政教育者要以包容的心态融合多元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应大胆地剔除现有文化中的负面元素,将主流传统文化与现代亚文化相结合,增加文化发展活力。其三,在探索与交往互动中丰富文化实践,通过将现代科技与思政教育文化实践新模式相结合,创造中国文化发展新形态,例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融合的文创产品、通过网络载体传播的文化数字藏品等,切实增强文化生产力,在实践中促进文化沟通,加强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性、能动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建设者,他们的文化自信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并着力强调“自信才能自强”。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探索思政教育改革新路径,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强烈国家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作出贡献。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Baidu
map